资产评估在文化产权交易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附加在所有社会商品上的差异性、内涵性和品牌性的文化价值, 超越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边界, 渗透到市场社会消费逻辑的每一个环节, 全球经济已经进入文化经济时代。然而, 文化与资本如何对接, 文化资产如何评估, 这些作为产业的最基本问题, 至今仍没有有效的理论与实践突破, 操作上困难重重。在中宣部、财政部、文旅部等中央部委的支持下, 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配套服务平台——文化产权市场, 近年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 分析其中的经验教训, 找到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路径, 对下一步推进文化资产评估和文化产权交易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产权市场的资产评估面临的问题

首先, 评估对象不易把握。从资本的标准化程度区分, 我国资本市场应该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标准化的权益性市场, 如证券、期货市场;二是半标准化和非标准化的产权市场。在进行文化无形资产评估时, 外界很容易将文化无形资产视同知识产权, 以知识产权的评估模式应对文化产权。经过多年探索, 商标、专利、专有技术等知识产权在标准化方面有了较大进展, 可以通过市场工具进行评估。文化产权的部分内容可能与知识产权交叉, 可以借助知识产权的评估办法进行评估。文化产权中还有大量资产明显不同于知识产权, 难以借用知识产权的评估方法, 如非标准化、非通兑化、小众化的文化产权。一个拉小提琴的琴师和一个画家或运动员, 同是文化产权拥有者, 却风马牛不相及, 其产权价值专业性强, 难以通兑计算。即便是一个文化行业内的, 因为小众化, 也难以评估。如同一个乐队中的小提琴手和号手, 两人都演奏1小时, 究竟谁的价值更大一些, 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说到文化产权, 很多人自然联想到版权、艺术品, 是一个范围不大的行业。然而, 当有人说创意是文化产权时, 就将工业设计、建筑设计也纳入到了文化产权。如果再说生态农业、钢铁和汽车文化、服务文化时, 就将全社会所有行业纳入了文化产权系列。再将电视塔、文化公司的股权和债权纳入, 文化产权涵盖了产权的所有相极。文化产权评估与一般产权评估的区别是一个大问题。

其次, 文化资产评估的理论认识尚不成熟。文化产权2004年产生于上海, 是中国创新的一个概念, 不仅国际上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就是国内, 也没有一致意见, 理论研究很不成熟。就像前面说过的那样, 文化产权在对象、标准、范围都不确定的情况下, 评估无标准, 注定不好操作。

第三, 配套环境尚未到位。经过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和相关机构的积极努力, 《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指导意见》、《著作权资产评估指导意见》、《知识产权资产评估指南》等一系列有关文化资产评估的准则先后出台, 为市场评估提供了政策保障。评估机构也提供了大量专业服务, 积累了一批可借鉴的评估案例。然而, 基于文化无形资产的特殊性, 与上述意见准则匹配的银行、保险、资本市场等政策措施还未落地, 许多地方还是空白, 评估的生态机制没有建立起来, 因而评估的后续操作难以推进。

第四, 市场还未发育成熟。评估与交易是密不可分的。交易是评估的基础, 评估是交易的保障。交易需要评估来确权定价, 评估需要交易实现其价值。文化产权市场对评估的需求非常强烈, 项目转让方都希望通过评估为项目确定合理的价格, 以得到市场认可。现实情况是, 许多经过评估的文化产权项目在文化产权交易平台挂牌了, 却难以成交。因为没有成交, 文化资产评估失去了动力, 挂牌越来越少, 成了摆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问题是多方面的, 除了评估值与市场价有较大差异外, 最重要的原因, 是市场发育不成熟, 缺少通兑工具和投资资本。

文化产权市场作为资本市场, 理应具备资本市场的基本职能, 如流动性、通兑性。因为政策的原因, 文化产权市场不具备资本市场的基本职能, 资本难以流动。一方面地方政府轰轰烈烈设立文化产权市场, 另一方面, 合规资本进不了文化产权市场, 投机资本、违规交易悄然兴起, 造成全国文化产权市场混乱。加强文化资产评估的一个重要前提, 是在规范的基础上加大文化产权市场的资本培育。

二、文化资产评估问题的解决路径

首先, 加强文化资产评估配套理论和实践的研发。评估的理论已经非常成熟, 但与文化资产评估相关的配套理论却很薄弱。什么是文化产权, 文化产权的通兑与表征, 文化产权的确权确价, 文化产权市场的标准化建设, 文化资本流通的基本工具等等, 这些问题至今尚无统一认识, 严重影响文化资产的评估工作。全国的文化产权机构和政府管理部门应首先在这方面下大力气加强研究, 出台相关政策。在解决文化产权市场资本化与不规范的问题时, 可以借用证券、期货市场当年的作法, 集中在一两个重点文交所开展试点。

在实践方面, 上海文交所、深圳文交所在中宣部、财政部的指导和支持下开展了国家级产权交易服务平台和国家级文化无形资产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 一些经过评估的文化资产成功交易。如电影《我的野蛮女友2》影视信息网络传播权首次通过交易所交易, 电影《阿米!走步!》成为全国文交所首次成功介入电影融资服务项目, 著名画家刘令华的作品经评估授权成功交易, 是艺术品版权许可进入交易所交易的首次尝试。在品牌领域, 上海文交所与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合作设立我国首家直接服务于品牌资产评估、质押融资等金融化的“品牌银行”。

其次, 建立和完善文化资产评估的基础设施。中评协、文资办在上海文交所、深圳文交所等机构的配合下, 进行了一些文化资产评估基础设施的建设, 如中央文化国有资产进入文交所平台评估交易, 建立中国文化资产登记评估鉴定服务中心。下一步, 应出台更多政策推进这些平台的建设, 发挥中评协国家级行业协会的统筹功能, 运用市场手段使中国文化资产登记评估鉴定服务中心快速发展。充分发挥中央部委给上海文交所、深圳文交所的红利政策, 在文化品牌、商标、版权、冠名权等无形资产交易, 文化产业项目融资交易和产权交易, 股权转让、增资扩股、私募引进、上市培育、质押融资、资产租赁等融资服务, 建立完善评估、登记、确权、托管、保管、信息发布、结算、鉴证、保险、信托、版权保护、资信评级等综合配套服务。

第三, 加强文化资产评估的政策研究。在已出台的《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指导意见》、《著作权资产评估指导意见》、《知识产权资产评估指南》等一系列有关文化资产评估准则的基础上, 分门别类研究具体行业标准。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标准, 文化产业至少涉及120个行业, 鉴于文化资产的小众化性质, 需要出台一系列的具体行业评估标准。这些标准制度应与文化产权市场的具体交易需求结合起来。

 

张天

 

我们的服务

首页    亦博微讯    筹划解读    评估方法    资产评估在文化产权交易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路径